2024年5月22日,黄伟林老师带领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一学生在桂学博物馆进行研学。
研学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由黄伟林老师带领全体同学参观桂学博物馆,第二个环节是结合馆内陈设,由同学做主题分享。
在参观广西当代文学专题馆时,黄伟林老师重点介绍了《鸡毛信》、广西电影制片厂等文化现象。他告诉同学们,《鸡毛信》是上个世纪60-70年代上映率非常高的影片,既是儿童电影,也适合成人观看。广西电影制片厂在上世纪80-90年代有很大的建树,《血战台儿庄》和第五代导演是那个年代有很大影响的电影文化现象。在文学评论板块,黄伟林老师讲述了《南方文坛》《东方丛刊》等文艺评论期刊的故事。
在参加桂林文化城专题馆时,黄伟林老师结合独秀峰“卓然独立天地间”的摩崖石刻,讲述了那个年代广西的抗战形象,接着从文学、戏剧、美术、音乐、新闻、出版等几方面说明为何桂林被誉为“抗战文化城”。
在参观文学板块时,蒙慧、许霞建两位同学从巴金《旅途通讯》这一作品入手,分享了巴金三进三出桂林的故事以及相应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抓住“水”与“火”这两个核心意象,指出桂林的“雨水”浇不灭战火、人民心中的怒火,这一时期巴金本人、全国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都在进行生与死的挣扎。
在参观美术板块时,玉芬同学阐释了《教师日记》中反映出的丰子恺先生“苦中作乐”的意识,表示今天人们也要有丰子恺这种心态。陈丰月同学从丰子恺的教育理念入手,指出丰子恺认为只有具备艺术心的人在观照天地万物时才能够自觉地消除物我、人我、物物之间的对立局面,达到“物我相融”的心理状态,强调美育的重要作用。
在参观出版板块时,黄伟林老师指出这个板块的设计创意来自当年桂林桂西路的出版街。置身其间,同学们仿佛沉浸在桂林抗战文化的氛围中。
通过此次研学,同学们对于广西当代文学、八桂学术、抗战文化城有了更为直观深入地认识,在知识和精神两方面都收获颇丰。
(文/图 梁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