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秋玲:“追剧”与“成长”

发布者:蓝善康发布时间:2023-12-02浏览次数:10

我有幸出生在一个颇具历史人文底蕴的小城——广西桂林,这座城和戏剧的渊源很深。

抗战时期,曾有大批文化名人旅桂,由是,桂林的抗日救亡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起来,桂林也成了西南地区抗战文化运动的中心。欧阳予倩先生、焦菊隐先生、田汉先生、熊佛西先生等戏剧家都曾到桂林开展过抗日救亡戏剧活动,中国的第一座话剧专业剧场——广西省立艺术馆也诞生在这里。1944年,声势浩大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在家乡桂林拉开序幕,那时节,小小的桂林城中,不管是剧院还是学校,甚至连街头巷尾,都唱着戏、演着剧,这番景象是文化抗战的力证,是抗日的宣言,更是文艺工作者们抗日的气魄和风骨。

这段历史,是在读本科时,黄伟林教授、刘铁群教授等话剧社的指导老师引我们追溯的。母校我校一直以来都有排演话剧的传统,这个传统从陈望道先生、欧阳予倩先生那里承袭而来,母院我学院更有以陈望道先生之名创立的“望道话剧社”,我曾是望道话剧社的一员。在我校习时,日日浸润在话剧社里,也排演过《桃花扇》《秋声赋》《花桥荣记》等话剧作品,因此,我便与话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话剧社的指导老师向妈(望道人对向丹老师的昵称)曾对我们说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中国最负盛名的专业剧院,要是你们想深入了解话剧,一定要多看北京人艺的作品。”

陆秋玲演出《花桥荣记》时与我学院老师们的合影   陆秋玲与15级望道话剧社社干的合影

大学的话剧生涯为我播下了热爱戏剧、热爱舞台的种子,但小城市的话剧演出不多,一年也难得有几次可以正经坐到剧院欣赏话剧的机会,大三的时候有考研的念头,因此我便萌生了到大城市读研究生的想法。北京是我的首选,因为这里有中国话剧艺术的殿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2019年9月,我如愿考入北京语言大学,开始了我的硕士研途。

陆秋玲在北京语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在北京读硕士的时候,尽管学历任务繁重,我还是尽量见缝插针地往剧场里钻。话剧于我而言,就好像知己,引着我在异质的世界里体验人生,引起我对自由、幸福的思考、追求与想象,又带给我许多的仪式感和生活的美好。

我曾在许多不同的时刻与剧场相见,天朗气清的晨曦、阳光晴好的午后、沙尘漫天的傍晚、春寒料峭的雪夜……每次与剧场的相遇,都会成为心中的风景。

陆秋玲与众多话剧票根的“合影”

2022年7月,我从北京语言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桂林,在一所高中当语文老师。颇为繁重的一线教学任务使我的生活充满了挑战,长期不能进入剧场享受审美愉悦也让我的精神生活变得有些空虚。忙碌与不安与贯穿了夏末、初秋与深秋,本以为冬日也将沉寂,但以“山水有约,桂林有戏”为主题的2022桂林艺术节送来了一束微光,在戏剧活动不多的小城,霎时间有若干戏剧进行展演,简直令我惊喜不已。我一口气选定了《寻找春柳社》《两京十五日》《谁是麦克白》等好几出话剧,期待精神盛宴的到来。看《寻找春柳社》的时候,恰逢广西省立艺术馆重新修缮后正式启幕,我满心欢喜地踏进剧场,很有仪式感地在省立艺术馆前合影一张,以期在历史落幕的地方重新出发。

更难得的是,好友盘丹盛情邀请我到桂林大剧院观看望道话剧社师弟师妹们排演的《花桥荣记》桂林艺术节专场演出,看到自己与15、16级剧社成员曾经演过的角色有新人接替,又被赋了新的生命,便觉得昨日重现。其实我们不曾离开,我们的热爱,也因此,生生不息。尽管生活稍稍显得像一地鸡毛,但只要踏进剧场,我就能感觉内心还有片刻的宁静。纵是深冬,也会憧憬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为了延续这种喜悦,加之研究学术之心未泯,我又有了想要继续深造的想法。

陆秋玲观看桂林艺术节话剧

而后的两天,我终于下定决心,筹备起申博的事情来。奈何仍有教学任务在身,深觉压力倍增,分身乏术,但常常以重回精神家园自励。

2023年5月22日,喜讯传来,我被录取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文字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憬然有悟——心向往之,行必能至

在北京攻读博士研究生(近照)

纵观我的求学成长之路,话剧好像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一直觉得,我们普通人接触艺术,欣赏戏剧,其实并不是为了要学到什么,而是在欣赏戏剧时,你能拥有一种不一样的观察世界的角度,戏剧是自由的,我们的精神也是自由的。我不得不承认我与话剧有着难解之缘,“追剧”亦“追艺”,“求学”亦“求心”。

作者:北京语言大学 陆秋玲

作者简介:陆秋玲,2015年——2019年就读于我校我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望道话剧社15级社干、演出人员,曾排演《桃花扇》中的郑妥娘,《秋声赋》中的张小桂,《花桥荣记》中的阿春妈。2019-2022年在北京语言大学就读,获文学硕士学位。2023年考入北京语言大学攻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版权所有:我校 桂学研究院 (桂ICP备05000954号-1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