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卡花和花针鞋
毛南族 环江
相传在穿山洞的山脚下,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谭灵英。她八岁死了父母,也没有叔伯和兄弟姐妹,只她一个人孤苦伶仃过时光。她勤劳、聪明,从小学会耕田种地织布绣花,粗细活路样样都做得好,邻近垌场和村寨,乡亲们都很喜欢她。灵英长到毛南姑娘订亲的年龄,还没有订亲,真叫人难猜透她的心事。好多人三番五次托媒向她求亲,她一个都不中意。原来她自己心里有主意;一定要选上一个又勤劳又勇敢,人才相貌也要和自己相称的丈夫。
有一年夏天,北方大雨成灾,很多人逃荒南下.有个汉族后生金哥,千里迢迢逃到这个垌场。这个后生哥身材高大,粗壮结实,长相又十分俊俏。他在离人家半里远的半山腰搭个草棚住下,一个人垦荒种地。
金哥很勤劳,每天早起就上山开荒,天黑才回家。春去夏来,几乎天天都这样勤奋,开了大半座山,五谷瓜果样样都种上。灵英的地恰好和金哥的地邻近,年长月久,两个人互相佩服对方的勤劳。两边的地里种的东西,长得同样叫人喜欢∶一苞玉米一尺多,一个南瓜像谷箩,满山小米金灿灿,遍地高粱挂秤砣。两人平时做活路经常见面。开头语言不通,见面只是点头笑一笑,后来金哥学会毛南话,灵英也学会一些汉话,通话一天比一天多了,灵英和他也一天比一天亲密起来。
这年冬天,地里的作物收完以后,金哥上山砍竹子回来,做了一些竹器,挑到垌场去卖。他见山上有一种金黄色的竹子,又有一种乌黑色的竹子,竹节又直又长,色泽油亮,顺手砍一些回来,剖成又细又薄的篾子,黄黑相间,精心编织了一顶竹雨帽。
第二年清明节过后,一天,金哥上山刮玉米地,戴了这顶新编的竹雨帽.灵英恰好也上山刮地,两人相距只一百多步远。晌午过后,天突然变脸,下起瓢泼大雨来。灵英家里穷,从来没有雨帽,慌忙跑到地边摘了一张山芋蒙叶子遮住头顶,皱着眉头说∶背时背时,还好好的,怎么就下起大雨来?那山芋蒙叶子虽然蛮大,但是太软,大雨刷刷打下来,哪里挡得住。灵英衣服都快湿透了,刚想蹲下去,忽然听到金哥在喊∶灵英,灵英,快过来躲雨呀!我这里有帽子,遮一点也好嘛。快点,快点!这时雨更大了。灵英哪里还顾得一个女一个男,匆匆跑到金哥身边,躲进他的帽子底下。竹雨帽虽然不很大,刚好遮住两个头,比山芋蒙叶子好多了。灵英一时只顾低头避雨,顾不上看那帽子。过一会儿雨渐渐停了,她这才慢慢仰起头来望那帽子。一看,灵英失声叫道∶喃!'顶卡花','顶卡花'!多么好看呀!顶卡花是毛南话,就是帽底下编花的意思,那时,毛南山乡还没曾有过这种花竹帽,灵英第一次见到金哥做的一顶,感到特别稀奇。那帽底下的花纹,用金黄色和乌黑色细竹篾精心编成,像一朵葵花,又像一张精美的壮锦背带面,叫人十分喜爱。
灵英久久望着顶卡花,连声赞扬∶你的手真巧!你想要这顶卡花吗?
不,不,不敢想。灵英连忙摇头。
喏!这顶送给你。这是我自己做的,不嫌手工粗陋就收下吧!说完,金哥把竹帽戴在灵英头上。
灵英刚才和金哥一起挤在帽子底下躲雨,没有感到什么不好意思,这时反倒羞得满面通红,好像挨灌了一大碗糯米酒一样,全身热呼呼的。灵英瞟了金哥一眼,低下头去,两手不住地捋着帽带子。半晌,才轻轻地说了一声∶那,那我没有什么答谢你。一顶竹帽值得谢什么? 只要我俩能够常在一起做活路,永远不分离就好了。
灵英默默点了点了头,又轻轻地说了一句:能和你在一起,我这一世哪里都不去了,拿鞭子赶也不走。
金哥赠送顶卡花的事,很快传遍垌场,歌手为他们编唱了一首《罗嗨歌》
金丝竹子根连根,
恩爱情人心连心,罗嗨!
有缘千里来相会,
送顶卡垅订终身。
罗海!
以后,不管晴天雨天,也不论做活路,赶圩场,走村串寨,灵英天天都戴着这顶卡花。这顶卡花戴到哪个村寨,哪里的年轻妹仔就围拢来,看的看,摸的摸,总舍不得放手,还七嘴八舌地问灵英哪里买来的。有个知道底细的姑娘,像蔽牛梆那样当当地告诉众人∶人家是'爱紧'(毛南语,意思是讲官活的人,泛指汉族人。)送给的,你们有南瓜大一团银子怕也买不到啊!讲得大家哈哈大笑。灵英虽然不好意思,也只好点头承认。这下子姑娘们有的拍她的肩膀,有的扯她的衣袖,都说∶你叫他给我们也做嘛,不管几多钱!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远近村寨的年轻姑娘,纷纷向金哥来购买顶卡花,金哥编都编不赢。真的,戴上了顶卡花的姑娘,显得格外秀丽,更能逗引后生爱慕。不下两三年,顶卡花成了姑娘们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再说灵英,她觉得顶卡花可爱,做这顶卡花的金哥更可爱。每次戴上顶卡花时,情不自禁笑眯眯的;晚上睡觉,还把竹帽挂在床头,半夜醒来,摸一下竹帽,心里甜蜜蜜、喜滋滋的。她想回赠他一件信物,拿什么东西送给他呢?顶卡花是他自己亲手做的,我送的东西也应该亲手做,就连夜剪好鞋样,几天工夫,一双簇新的布鞋做出来了,这是一双白布底黑布面的鞋子,鞋底打得密密的,中间精心打上花针,花针的图案和顶卡花的图案一模一样。
不久,这对年轻人成了亲。不少后生和姑娘学他们的榜样,后生给姑娘送顶卡花,姑娘给后生送花针鞋,顶卡花和花针鞋成为男女青年定情的信物。金哥也就在毛南山乡安心住了下来。他们在后园种上一大片金丝竹和黑竹,每年秋后便砍竹子、剖竹篾,两人一起编织顶卡花。逢六逢四,夫妻双双挑着这些精制的顶卡花,赶六圩,走牛垌,同坐
同行,同去同回,好比影子不离身。
讲 述 者:谭光和 男 60岁 下南乡中南村古周屯农民 略识字
采录翻译者∶袁凤辰 男 毛南族 49岁 环江县文化局干部 中学
过 伟 男 汉族 52 岁 广西师范学院教师 大学
1980 年采录于环江县下南乡中南村古周屯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
故事文本摘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
讲故事:刘东涛,柳州电视台编导,节目主持人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龙晓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