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岩画

发布者:龙晓添发布时间:2020-09-16浏览次数:22

  花山岩画,地处广西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 (范围包括崇左市宁明县、龙州县及江州区和扶绥县境内。),与其依存的山体、河流、台地共同构成壮丽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包含约105公里左江、明江河段。遗产区面积6621公顷,其中宁明县为第一遗产区,龙州县为第二遗产区,江州区和扶绥县为第三遗产区。岩画绘制年代可追溯到战国至东汉时期,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地点分布之广、作画难度之大、画面之雄伟壮观,为国内外罕见,具有很强的艺术内涵和重要的考古科研价值。花山岩画因其景观、岩画与中国南方壮族先民骆越人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所显示的独特性。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0届会议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与湖北神农架一起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9处和第50处世界遗产。花山岩画申遗成功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遗项目的空白。

  张利群教授对花山岩画有一系列的研究论文发表。包括《花山岩画人像造型的骆越根祖原型分析》《花山岩画的骆越文化渊源探溯》《花山岩画图像符号之“文”缘起发生意义探讨》《花山岩画之“纹”与骆越“文身”关系辨析》《花山岩画艺术形式特征及其形式意味探讨》《花山岩画的“前艺术”特征及其艺术发生学意义》《花山岩画图像叙事功能作用及价值意义》。

  张利群教授指出,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的百越文明及其骆越文化创造产物,具有民族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意义。骆越根祖,岩画花山提供花山岩画研究的重要视角,立足于人物画像造型特征进行原型分析,从其蛙状人形的人物画像踞蹲式特征揭示骆越蛙图腾崇拜信仰观念、粗线条轮廓的人物画像造型影像式特征揭示祖先灵魂崇拜意识、大小之别的人物画像特征所表现的社会内容等方面探讨骆越根祖文化渊源及其骆越文化传承意义。 

  花山岩画作为骆越根祖文化的重要源头,是壮族先民的百越文明及其骆越文化创造的产物,成为中华文明及其中华文化的宝贵文化遗产,乃至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的骆越文化探寻,与历代文献考证、文物考古、民族民间信仰活动与民俗事象相互印证、相互支撑,形成骆越根祖文化系统构成与内在逻辑,也形成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民族文化传统。 

  花山岩画人物图像具有蛙状人形造型、重复性、模式化、剪影式、赭红色涂抹等特点,保留骆越蛙图腾崇拜及其原始巫术祭祀仪式遗痕,具有文化符号表征与象征功能作用,基于此从文通纹角度阐发作为艺术前的艺术的花山岩画之纹与文、画与文、画与文字关系探讨,旨在发掘花山岩画图像符号的骆越之文缘起发生意义。 

  花山岩画研究深化拓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将其放置在特定时空语境下骆越文化多维构成系统中作整体观,骆越文身应该成为花山岩画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两者极有可能存在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双向同构关系。通过辨析画之纹与画之文逻辑,厘清文通纹关联,探溯基于图腾信仰与原始巫术而产生的文化符号意义,寻踪两者渊源缘起之彼此关系,旨在探究花山岩画与骆越文身的文化契合点与生长点。 

  花山岩画在文化研究基础上还必须深化其岩画艺术研究,并拓展艺术形式研究视角,需要立足其原始艺术定位以确立前艺术向艺术过渡期交替、交织、交汇特点,以及原始艺术与文化交融而构成图像的形象性与符号性特点,从绘画要素之线条、色彩、构图及其形式构成特征中,发掘形式承载和蕴含的骆越文化创造与艺术创作内容,使之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形式意味推动形式构成转化为艺术构成,形成花山岩画艺术形式生成及其研究意义。

  花山岩画的原始岩画定位提供艺术起源问题研究的重要对象与路径,基于艺术发生学研究视角及其艺术前的艺术观念,花山岩画不仅具备前艺术性质特征,而且具有艺术发生过程中前艺术与艺术交叉、交界、交接的特殊性,是前艺术向艺术过渡的一个重要的发生点,承上启下链接骆越文明发生发展历程,形成骆越文化构成系统,体现骆越先民的创造精神,提供艺术生成及其形成基因与基础,具有艺术发生学及其研究意义。  

  花山岩画是骆越先民精神文化创造产物,对中华文明作出重要贡献,并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图像叙事角度研究其历史文化内涵及其骆越精神信仰机制不失为新的研究视角,蛙状人形的人物原型图像揭示图腾崇拜对骆越根祖历史文化渊源追溯,画面构图呈现原始巫术宗教祭祀仪式建构骆越精神信仰及心理机制,左江花山自然人文生态环境背景形成场域空间叙事氛围,凸显骆越文化传承及花山精神弘扬的历史与现实衔接的叙事场、叙事链、元叙事意义。 

版权所有:我校 桂学研究院 (桂ICP备05000954号-1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