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0日下午,我院开展中文之光·研究生学术讲坛系列讲座,我院特邀四川师范大学彭文斌教授在育才校区文北二楼810教室为师生开展主题为“他山之见——民国时期费孝通的瑶山与鸡足山行解读”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院长冯智明教授主持,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化及相关专业师生参加。
(彭文斌教授)
彭文斌教授从学术史意义、文学意义两个维度对费孝通的瑶山与鸡足山之行及相关游记作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首先,彭教授梳理了从古代到近现代“旅行”的多方面含义,指出旅行的实践具有寓言的特征,而旅行游记是介于地学与文学、“自然相”与“社会相”之间的文本,往往被看作寓言。其次,彭教授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出发,以顾颉刚、钟敬文、费孝通等人的边疆实践为例,说明了“游记”文本及其相关的边疆考察对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学科的重要性。同时,彭教授谈到国内目前新的本体论转向,注重从山水出发重新解读世界,重点以费孝通先生的金秀瑶山与鸡足山之行为例,根据费孝通的《桂行通讯》《鸡足朝山记》、潘光旦的《苍洱鸡足行程日记》、罗常培的《苍洱之间》等游记内容,探讨费孝通先生创作的游记文本的独特意味,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费孝通作品学术性之外的文学性,认为费先生借山水从知觉到感觉,再到直觉去面对和认识世界,实际上也是一种本体论的体现;如果旅行具有朝圣的结构与反结构意义,费先生是“性灵”之旅,思考信仰与自我。彭文斌教授最后总结,“人类学的费孝通”已为人所熟知,“文学的费孝通”尚待大家探索和阐释,从文学层面入手,结合学术思想史以及学术界的一些最新动态,希望能够带给同学们启发。
(讲座现场)
在互动环节,部分同学针对本次讲座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彭文斌教授都耐心进行了解答。在讲座最后,冯智明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呼吁同学们在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要主动树立跨学科研究意识,学会将理论融会贯通,努力夯实文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基础,把文献和田野结合起来,注重学术思想史的挖掘,积极拓宽研究视野,建立更深厚、敏锐的学科思维。本场讲座为同学们进一步深入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和新思路。(文/王丽蓉,审核/冯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