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1日,我院第282期“中文之光·研究生论坛”邀请到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八、九、十届理事会副会长,第十一届理事会秘书长汪少华教授为师生带来“训诂方法与实践”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肖瑜教授主持,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老师和汉语言文字学及其他专业研究生5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本次讲座,汪少华教授聚焦两个关键词“方法”与”实践”,提出:“训诂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在训诂中采用什么方法,在实践中能解决什么问题,是我们要重视的。”汪少华教授围绕“床”的古今义变化,分别援引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和《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两句诗为问题源例,向同学们展示如何用训诂方法进行实践探究。这两句诗中“床”的含义,各路学者都进行了各种“新解”:主要有“眠床”、“井栏”、“辘轳架”、“马扎”、“绳床”、“榻”、“凳子”、“几案”八种。但部分学者不同程度地存在因训诂错误导致结论偏颇的现象。汪少华教授旁征博引,对这八个“新解”进行一一分析,得出结论:唐代的床是指朝会、办公、授徒、会客、宴饮、弹琴、博戏、坐卧、睡眠等多用途家具。同时,汪少华教授还总结和分享了六条训诂方法:一是训诂求圆通,切忌偏执、片面;二是训诂必须遵循语言的社会性原则;三是训诂须注意一切可能性,切忌轻易说“不可能”、“没有”,没有充分证据则不得排除某种可能;四是名物训诂应注意出土实物;五是训诂须注意古今习俗的差异;六是训诂须读懂所引材料的意思。
最后,汪少华教授结合本次讲座的内容,为在座师生推荐了训诂学相关书目,肖瑜教授对本次讲坛进行了总结。本次讲坛以“床”的新解为例,通过多种训诂方法对其进行实践探究,内容深刻,发人深省。汪少华教授生动的讲解,极大拓展了学生们的思维,加深了同学们对训诂学的理解,激发了同学们对训诂学的热爱。
(文/艾涵琪 图/甘珊宁 审/肖瑜 黄瑶)
(讲座现场)
(汪少华教授)
(全体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