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场穿越千年,探秘造纸技艺的匠心之旅。
10月小阳春的和煦阳光,洒满了龙胜马海村的每一个角落。正逢佳节,有这么一群年轻人远离城市喧嚣,走进了大山深处的龙胜马海村,寻访非遗,探秘古法造纸技艺。10月2日—10月6日,在我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指导下,桂林大摩纸的时代书店与我校知行国学团队携手探寻非遗“古法造纸”。
马海村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是一个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庄,这里文化底蕴丰厚,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并保留了许多杰出的传统手工艺,知行国学团队此次便是来探寻传统手工艺——古法造纸。
古老而神秘的中国历史灿烂悠久,纸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发明,数千年的沉淀都被一张张纸永远保存下来。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马海村第四代传承人蒙焕斌老人在采访中向我们细细讲述了造纸的完整过程。
一张张成品草纸看似简单,实则背后的工序却千节百扣。成品草纸要经过砍竹、刮青皮、浸塘、踩竹麻、抄纸、压纸等四十多道工序,耗时将近半年才完成。由于季节限制,我们得以参观到的是造纸过程中的“踩浆”、“操纸”、“压纸”、“焙纸”环节。“踩浆”看似简单,却不是一件易事,踏步式地反复来回踩踏将竹料块踩成细泥状,再将纸泥踩搓成粉粒状复而溶成纸浆。对于老人来说是个具有挑战地力气活。成员林同钦参与“操纸”环节,别看在浆中的一撩、一提、一掀,一张纸就从手里显现,每天造纸人长期以往的重复这个动作需1600—2000次。
漫山遍野的竹林是马海人民家门口的绿色银行,其用于造纸的毛竹材料好,韧性高。“上山去挑竹麻,砍竹麻,把竹麻背回来。竹麻都是一担一担从山上挑回来的,泡一潭竹麻,大约要60担。一担90~100斤。全靠人力,一担一担挑。如果路途不是太远,一天有时候可以挑十几担。一潭水要泡6000斤的竹麻。”从采访中得知造纸材料的准备也并非一件易事。
受现代工业造纸的影响,古法造纸逐渐没有了市场。蒙焕斌老人说,马海旅游业开发后,才渐渐有游客前来参观造纸技艺和购买一些成品草纸,接受了游客的预定他们才会开槽造纸。“现在我们身体还行,还可以继续做一下,如果以后年纪大了,也不知道他们下一代愿不愿意继续做。”这是作为第四代传承人蒙焕斌老人对技艺传承的忧虑所在。
此次团队前往马海探寻非遗“古法造纸”,不仅是记录古法造纸技艺,保留传统工艺珍贵影像,也在此次探寻中思索手工技艺造纸中“纸”的再现。技艺的传承不仅是需要传承人的守护,还需要更多人的目光注入于此,而“纸”或许能成为关注点。究竟日后能否作为纪念品、画纸、书法用纸还有待探寻。
目前,古法造纸已被列入龙胜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加以保护。知行国学团队探寻非遗的“看见”之旅还在继续。
(文/许慧敏 图/谢宏浩 林同钦 李金泽 梁昌廉 审/刘浈)
梯田延绵的马海村
蒙焕斌老人正在接受采访
带自然毛边的浅黄色纸张可用于毛笔书法
用于筛纸的木架子
湿润的纸膜用镊子一张一张分开
用贴纸刷将湿膜一张张粘附在灶上
知行国学团队与造纸手艺传承人的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