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我学院/我学院
致用人单位和广大校友的一封信
尊敬的用人单位领导、各位亲爱的校友:
你们好!
当前正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也是我院2020届毕业生春季招聘的关键时刻,根据学校部署,我院积极筹备、开展春季招聘的相关工作。衷心感谢广大用人单位长期以来对我院学子的垂青,感谢各位校友一直以来对母校的关注与支持!受疫情影响,2020年春季招聘的形式与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欢迎广大用人单位和校友持续关注新形势、新政策,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目前,根据毕业生实际情况,学校已经开展了数场线上招聘活动,我院积极动员毕业生报名参会,多数毕业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应聘经验。我院毕业生广泛分布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的教育培训、新闻、广播电视、新媒体运营、出版等行业,形成了学院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共同出彩、中文特色与新闻传播协力发展的人才输出局面。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院学子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号召,居家学习、提升自我,广大教职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精准施策、精确到人,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需要学校、学生和社会共同参与,如贵处有合适的岗位,欢迎您与我院接洽。为适应疫情防控形势,现诚邀您与我们共同开展线上招聘工作,我们将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1.招聘信息精确发布。依托学院现有新媒体平台,根据您的用人需求发布招聘信息并进行相关宣传,点对点地向毕业生推送就业信息;同时,依托相关招聘软件开展线上招聘活动,提高招聘效率;
2.组织开展宣讲会。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联系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开展线上宣讲会,提升用人单位辐射面;
3.人才推荐和其他服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向单位精确推荐符合要求的毕业生,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做好双向服务工作等。
毕业生就业工作联系人:
学院就业工作负责人:
韦老师(电话:13978324978 邮箱:280723127@qq.com)
学院毕业生就业网络招聘会负责人:
曹老师(电话:18978366883 邮箱:1136788758@qq.com)
研究生就业工作联系人:
彭老师(电话:0773-3696203 邮箱:592453880@qq.com)
本科生就业工作联系人:
黄老师(电话:18589947603 邮箱:597320626@qq.com)
促进毕业生就业、推动社会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我们真诚地欢迎广大用人单位前来接洽,广纳贤才,也恳请广大校友继续发扬热心、发挥优势,为我院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提供渠道,让我们携手与共,同渡难关!
我校我学院/我学院
2020年3月17日
学院简介
我学院(中文科)是1932年伴随着我校诞生而最早成立的系科之一。在88年的发展历程中,陈望道、逯钦立、穆木天、冯振、林焕平等先贤会通开新,彪炳学界,积淀了深厚的底蕴。几代学人薪火相传,开拓进取,形成了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学科特色鲜明、教学科研优势突显的优良传统。2014年11月,依托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和我学院的深厚积淀,建立和我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运行机制的又一新的发展平台——我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学院传承弘扬优良传统,继往开来创新业绩:1981年获汉语史、古代文学硕士学位授权(是广西最早一批获得授权的硕士点,也是我校最早的2个硕士点),1995年获批“国家文科基地(中文)”,2006年获古代文学博士学位授权,2012年获准设置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7年获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师资力量持续增强。学院拥有汉语言文学国家级教学团队 1 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 5 个;“广西政府特聘专家”高水平科研团队4 个,“广西高校卓越学者”科研团队 1 个。86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3人(二级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20余人),69%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拥有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广西终身教授1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聘专家4人、广西优秀专家3人。
学科专业优势明显。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广西“双一流”建设学科、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进入全国前30%。现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写作学、文学传播学2个目录外方向)和美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教学〔语文〕、出版3个专业硕士点。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5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广西精品专业和广西优势特色专业。还建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中文)、桂学研究2011协同创新中心、审美人类学研究中心、八桂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级科研育人平台。
科学研究获重大突破。近年来,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2项(重大招标项目2项);近年来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其中《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科顶尖期刊论文9篇,学科权威期刊论文40余篇,其他C刊或中文核刊论文250余篇);获省部级社科成果奖2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曾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项。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八十八年薪火相传,学院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学学科人才培养重镇,培养了近2万名各层次中文人才,其中不乏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杰出人才,包括全国知名学者(国家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等)、高级党政领导干部、全国知名作家、杰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等等;同时为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端汉语人才。
截止2019年,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676人,其中本科生2149人,硕士研究生(含博士)527人;有留学生65人。已形成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并存的办学结构,在国内及东盟国家中享有良好的声誉。
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近五年来,学院致力于为地方语文基础教育改革服务,探索构建的“三位一体 全员分层”语文教师培训模式,已成为服务广西基础教育改革的特色品牌。公共文化服务在全国高校处于领先地位,先后获多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打造了“高校公共文化志愿进‘三馆’入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并获文化部奖励,率先垂范全国高校。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理念,打造了在全区乃至全国颇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新西南剧展”;充分发挥新型智库作用,为地方文化申遗、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文化安全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
国际教育与交流特色凸显。学院大规模开展国际教育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学校、也是全区留学生教育的排头兵。近五年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形成鲜明特色与优势,与我院合作的海外实习基地(点)达数十个,实现全员海外实习,学生培养在海内外享有良好声誉。面向东盟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3+1”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走出新路,目前已与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多所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已先后成功派出近百名交换生,从2016级起,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将全员实施“3+1”中外合作培养。切实加大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培养与支持力度,近五年来,学院共有10余位教师先后赴国外任教、访学,赴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拓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的教师近3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