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比较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系教授、博导,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董炳月在雁山校区文1-101教室作了题为《文学革命的“国民文学”转换——关于1923-1925年间的“国民文学”讨论》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我院麦永雄教授主持,我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学专业研究生和18级汉语言文学基地班的本科生共同聆听了本次讲座。
首先,董炳月教授讲解了讲座主题的最主要的一个概念——“国民性”。讲座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郑伯奇的国民论;第二部分,国民文学的论证;第三部分,周作人的“个人主义”文学观向国民文学观的转变。在第一部分中,董炳月教授介绍了郑伯奇在现当代文学史当中的地位,尤其是其在提出“国民文学”这个概念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二部分中,董教授具体介绍了钱玄同的两个关于“国民文学”的两个观点和林语堂《给玄同的书》中提出的关于“国民文学”的见解,并为我们介绍了穆木天对“民族”的态度。在第三部分中,他讲解了周作人对“民族”的态度。最后,董炳月教授总结了讲座的内容:国民文学的倡导和论证用了两年的时间,作家们的思想拉回到了国民性上来,回到了文学主张上来,整个文学阵营形成一个重组的局面。梁启超、鲁迅、陈独秀把国民性作为一个真正的文学范畴建立起来。
随后,我院麦永雄教授对讲座作了总结。他说,董教授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中国在民族国家的创建过程中,作家们如何被“国民”化以及“国民文学观”如何重组建造的全新观点,以及一套与众不同的学习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最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讲座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文/胡阁姣 图/蔡宗翰 审/蓝廖国)
董炳月教授在作报告
董炳月教授与我院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