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院/我学院是我校的龙头学院之一,其主体远可追至1932年10月创办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文学组(科),近可溯及1953年8月在原广西大学文教学院及师范(语文)专修科基础上重组的广西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1983年5月,原广西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升格为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系。2005年11月,在雄厚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基础上搭建新的发展平台——我学院。2014年11月,依托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和我学院的深厚积淀,成立与我学院实行“两块牌子 一个实体”运行机制的又一新的发展平台——我学院。办学80多年来,在陈望道、夏征农、欧阳予倩、谭丕模、穆木天、沈西苓、吴世昌、逯钦立、冯振、林焕平等学术前辈的精神感召下,几代我学院/我学院人薪火相传,上下求索,积极担当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与传播学的学科教育大任,奠定了文学学科门类在广西高校的领先地位,并在国内及周边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产生了良好影响。分别于2009、2013年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我学院/我学院学科专业优势明显,拥有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写作学、文学传播学等10个学科方向),美学、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人类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等4个二级学科(方向)硕士点,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教学〔语文〕等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及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等6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建有中国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自治区级精品专业、中国语言文学·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桂学研究·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自治区级学科专业平台,以及“桂林山水中的文化印记”、“荒蛮对文明的诗意奉献—广西与唐代诗人”等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民族民间文学”、“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5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我学院/我学院下设“一站”(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三系”(中国文学系、语言学与跨文化教育系、新闻与传媒系)和“两中心”(国际学生教育教学中心、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中心)等二级教学机构。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专任教师75人。专任教师队伍中,有教授33人(含二级教授5人)、副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49人,具有博士学位45人,有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广西“十百千人才”第二层次人选1人、广西政府特聘专家3人、广西优秀专家3人、广西高校终身教授1人、广西高校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人、广西高校卓越学者1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2人及广西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人选2人。建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2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创新团队,以及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教学团队等3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80多年来,培养了近2万名各层次人才,是广西中学语文教师的摇篮、中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与传播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00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0多人,硕士研究生(含专业学位硕士)460多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600多人,国际留学生110多人。
招生电话:0773-3698065
网址:/
汉语言文学【国家基地班】专业
【学制】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专业基础比较深厚的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少部分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工作。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坚实的中外文学与文化基础,具有整理和分析古今语言文学材料的能力,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资料的能力;掌握资料收集、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概论、美学、逻辑学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制】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中等学校、职业技术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整理和分析古今语言文学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资料收集、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写作学、民间文学概论、美学、中学语文教学论等。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学制】学制四年(采取“3+1”培养模式,3年在国内学习,1年在国外学习。其中,在大三学年(第5、第6学期)以中外校际对等交换培养模式派出交换生赴韩国、泰国等国家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实践教育学习,这一学年免交国内学费,出国费用自理,韩国约4-5万元人民币(含在国外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泰国等国家约3-3.5万元人民币(含在国外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语言文学、中国文化有较全面了解,能在各类学校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或在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一般企事业单位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语言文学高级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对外汉语教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进行汉语及中国文学文化的课堂教学;具有较全面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较强的中文写作能力和标准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了解我国对外交往的有关方针、政策,具有一定的外事活动能力。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写作、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基础英语、英语听说、中国文化通论、中外礼仪等。
秘书学专业
【学制】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同时具备文秘相关知识和相关理论,能够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文秘类课程教学和教学研究以及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坚实的文书写作和处理的基本知识和较熟练的文书写作和处理的能力;具有系统全面的会议组织、办公室日常事务处理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初步的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文书学、秘书学、秘书礼仪、行政管理学、档案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市场学、广告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原理、办公自动化等。
新闻传播类专业
【学制】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培养包含: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等2个专业培养,实行大类招生。新生入学后,前四个学期(2年)按大类学科修读基础课程,2年后根据社会需求、学生个人申请,综合考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成绩平均绩点排名,按照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培养。
1.新闻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广告部门从事记者、编辑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敏锐把握新闻学相关新兴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较强的获取信息知识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和社会活动能力,敏锐把握新闻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以一定的人文学科知识和计算机等相关科学知识为积淀,以新闻传播学和媒介学知识为基础,以新闻基本从业知识技能为核心,以一定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知识技能为辅助的多层级知识结构。
【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编辑学、新闻摄影、新闻评论学、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等。
2.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拥有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掌握新媒体与信息网络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技能、具备一定数字传媒技术支撑和新媒体发展理念,能够适应和满足新闻出版机构、网络媒体、文化传播公司、政府部门、学校、大型企事业单位在新媒体时代需求的新型记者、编导、策划、网管等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以较好的人文学科知识和计算机等相关科学知识为积淀,以一般的新闻传播学和媒介学知识为基础,以网络与新媒体理论和知识技能为核心,以一定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知识技能为辅助的多层级知识结构;具有敏锐把握新媒体与信息网络相关新兴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能将所学知识技能较快转化并应用于相关工作中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
【主要课程】网络传播学、新媒体概论、新媒体实务与策划、网站建设、跨文化传播、大众文化概论、传播伦理与法规、媒介经营与管理、媒介素养、网络视觉设计、文化产业概论、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写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