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tyc1286太阳成集团!
今天是

我校“独秀”文学沙龙第37期

发布者:盘丹发布时间:2015-06-03浏览次数:635

题:意象窥探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主讲人:曹元甲
嘉宾老师:廖国伟聂春华
主持人:
间: 2013年4月12日(周五)晚7:30 
点:文艺学教研室
    开始我的话题是“从意象窥探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后来郑明加上“传统”二字。这个话题不仅涉及文艺学、美学这两个学科知识,还涉及哲学、文化学、人类学、心理学、宗教学、语言文字学、法学、政治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研究这个话题要从整体上把握东西方文化,同时还要有思辨的精神和对历史的传承。我们研究一个思维方式,要从这个思维方式中跳出来看它,否则就会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时,我们要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这个思维方式,要有西方文化这个参照系,否则就会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还有就是要有思辨的思维方式,否则我们无法俯瞰这个话题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在整体上又要跳出东西方文明的二元对立,否则就会是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和中体西用的保守主义两种结果。
    这个问题曾被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思考过,如胡适、蔡元培、梁启超等等。他们的观点是围着当时的救亡图存运动展开的,没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个问题。他们的批判只是浮于表面的一些直接的观点,是一种就事论事,是感性的、浮散的、支离破碎的,没有触到传统思维的核心。所以,本人打算从以上介绍到的方法,从“意象”这个角度来探究中国思维方式的产生原因、特征、表现,以及在历史上的影响提出不太成熟的想法。
    首先,要了解思维方式,就要了解什么是文化。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文化的定义就有好多种,但是主要是对于人来定义的,因此我认为文化就是人化,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发展史。例如中国人重农,西方人重商,这是在生产方式的不同;中国人讲理,西方人讲法,这是社会组织方式的不同;中国人用方块字,西方人用拉丁文、拼音,这是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吃饭用刀叉,这是用餐方式的不同;还有西方人见面喜欢拥抱、中国人则不一样,这一系列的方式的不同,是表面上的,在这些表面之下是有一个总的思维方式来指导的。这个思维方式就是文化的内涵,只有把握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才能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特征和个性。也就是说只有把握好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即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之后,才能更清楚的看清中国人。
思维方式就像是一个密码,是很抽象的一个结构性的东西,这个抽象的形式里凝聚着很多内涵的东西就像是宇宙大爆炸的质点,虽然是很小,却包含很多的成分,一旦爆炸开来就是整个宇宙。因此,这个密码需要破译,破译之后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民族的无数时代,以及在这些时代的思维方式,同时通过思维方式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每一种思维方式都凝结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它制约着同一种文化的行为。思维方式就是人怎么看周围的世界,如西方人看周围的城邦思维方式是从古至今贯穿始终的,如古希腊认识自然的方式和西方人认识城邦的方式是一致的。这其中是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影响了他们对城邦的观察,还是他们对城邦的观察影响了他们对自然的观察,这是鸡生蛋和蛋生鸡的关系很难弄清。他们发明蒸汽机、电、宪政制度,其实是同一种思维方式,伽利略、牛顿认识自然和霍布斯治理国家,也是基于同一种思维模式。
    其次,认识一个东西要有参照物,要放在关系中认识。一开始我们中华文明尤其是东亚文明是独立发展的,因为地域环境高山、大海、沙漠很难与外部交流、沟通,隔绝了与外部的联系,是一种自己生发出来的东西。既然,选择参照物,最好是不同我们中华文明,具有巨大差异的文明,将两者对比。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位于亚欧大陆的两端,波斯文化、巴比伦文化、犹太文化等其他文明基本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在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最遥远,且具有一种陌生感,这两种文明的差异也最大。这两种文明处于亚欧大陆的两端,相隔较远,交流较少。人类古老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四大文明,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公元前两百年的时候。古印度、古犹太为、古希腊文明人类文明奠定了基础,然而在所有这些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文明具有一种特殊地位。自从五千年前华夏文明跨进文明这个门槛以来,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几乎是处于一种相互隔绝的状态,比如在公元四世纪的时候,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他东征西讨,他几乎征服了印度在喜马拉雅山西麓,他觉得他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尽头,建立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他在喜马拉雅山西麓就止步了;在250年以后他的帝国瓦解成三部分,罗马帝国崛起又重新建立横跨亚欧非的统一帝国,这时候的中国同样的置身事外;之后的历史就是西方的历史,逐渐向西溃退。中国的文明是在汉朝我们的疆域达到新疆地区,到了唐朝过了哈萨克斯坦即中亚地区了。但是在唐朝后期,阿拉伯扩张之后,唐朝与阿拉伯国家发生战争,几乎全军覆没,之后唐朝开始走向衰亡,国力逐渐下降,开始退到东部。
    对于西方,中国了解的很少,仅仅是在汉朝的时候甘英出使西域,了解有一个大秦帝国。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几乎相同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中国人认为西方即印度,还是以佛教文化为主。在公元13世纪开始,马可波罗来中国游历,写了《马可波罗行纪》,当时的西方人对中国了解很少。两百年后哥伦布寻找新大陆,寻找的是印度也不是中国。也就是16到17世纪耶稣会利玛窦来华之前,中国的上层知识分子才和西方有了一定的接触,但是影响很小,范围狭窄。等到了十八世纪末的时候,情况好了一些,西方文明经过工业革命积聚力量之后就开始向外扩张,在全球形成了一个西方文明的飓风。从18世纪至今,都是西方文明像其他文明发出的一个挑战的历史,这100多年了,我们能不能正确的认识西方文明,能不能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来面对它的挑战,决定了我们文明的成败。
    选西方文明作参照系的另一个原因是西方文明是一个很强势的文明。以前中国人不理解这种文明,只是一味的隔绝,没有文明危机,只有政治、军事的危机。因为在东亚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居于首位的,尽管有其他文明但很快被我们同化并变成中国文明。西方文明的强势让中华文明有了恐慌感和危机感,对中国文明构成一种生死的挑战,可能把我们的文化连根拔起,改变我们文化的方向、威胁中国人根本之存在。在西方文明发展之后,东西方文明由原先的隔绝之态,变成了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形成的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从整体的发展脉络来看这是一种好的发展,这可以使隔绝的东西方文明发生冲突,从而产生出更先进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在各种不同的文明冲突中不断建立新的文明中心,而中华文明是以汉族文明为中心不断同化周围的其他文明如游牧文明。西方文明似乎是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中华文明似乎是一直在维护古老的文明。因此,中华文明没有断裂一致传承下来,即使有印度佛教文明的传入,也很快的被世俗化,由出世的变为入世的,因此中华文明是不变动的,对西方文明很少了解。而西方文明是动乱的,文明的地理位置发生过很多变化,一开始的文明中心是希腊埃及的克里克岛上,后来变成意大利附近,后来日耳曼的基督教文化以及近代文明在大西洋的东岸,就是在整个西欧地区。文明中心三次转移,文明的主体也是变动不居的,一开始是克里特、迈锡尼,然后是希腊、罗马,日耳曼。西方的文明犹如接力赛跑,一个文明拿到接力棒之后就开始跑,然后再转交给下一个文明,因此一直不断的更新。而我们的中国文明就像是滚雪球,由小到大,不断同化周边文明,它的赛跑是一群人的马拉松,人数在不断增加,其中的中心是华夏文明。在主要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断裂的,当它在沾沾自喜自己的悠久性时,也许并没有发现,它只是在重复的不断的同化周边的野蛮的文明,加入少数民族的血液,没有新的文明生成。而西方文明是经过无数次的杂交和换血形成的,这样产生的西方文明是比较先进的。
    我们要学习西方文明的先进性,从而给我们的古老文明注入新的活力。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我们开始接触到完全陌生的西方文明。开始第一次接触西方文明是鸦片战争,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经过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人被西方的科技征服,有识之士决定效仿如洋务运动,收效甚微,中国又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当时在国外留学的严复认识到,西方的强大可能不仅仅在于科技,还在于法律和制度,于是翻译了一些法制的书籍,后来有了戊戌变法。由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根深蒂固,所以没有学习到西方文化的实质。到了新文化运动,认为中国缺少民主和科学,于是发展这些方面,民主和科学也并没有触到深一层的东西,后来又有人提到的启蒙,被政治运动搅乱,也没有兴起。后来,发生了文革,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才又开始了解西方文化。
    现在,我们对西方的科技和经济、政治等东西进行了很好的吸收和利用,例如火箭上天、神舟号系列的发射、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其中在政治制度和公法的重叠,政治书上绝不照搬,其实多党制、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制度却是与西方重叠的。能不能认识西方的文化,愿不愿意认识西方的文化,是东西方交流的关键。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外围的东西被剥掉,逐渐露出核心的东西。
    中国文化的特征
    学术界在比较中西传统文化的时候,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是重现世尚世故的一种世俗的文化。它的重心始终是落在现实的人伦关系上,所以古代有三纲五常、四维八体,是一种伦理性文化。而西方传统文化是重彼岸、尚超越的,相当长时间里尤其是中世纪是落在虚幻的神人关系,从而使现实的信仰被超越的文化推动成为一种宗教文化;在宗教上是上帝的,在哲学上是形而上的。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精神,西方文化是一种宗教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垦荒者,小心翼翼的,循着伦理规范向前摸索。西方传统文化像是一个好高骛远的幻想家,追求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有学者说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现世尚世故,学以致用;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尚超越、重思辨,学以致知。西方哲学是纯粹的思辨,喜欢追求事物背后的本质,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不在乎功利。中国的哲学也讲形而上、讲道、也讲内在超越,但是实际上是注重人生关怀和现实的融合,所以中国哲学的很多思想和经世致用结合在一起。一门学科如果是不利于道德教化、不利于建功立业,基本上就是无用的东西,即是屠龙之术。中国哲学形而上也是讲求实用,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对虚无缥缈的东西都不在乎。中国人的思维范式就是如此。
    西方人尚思辨尚形而上的精神在古希腊神话中国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表现。赫拉克斯认为西方的神不是奥林匹克上的神,而是包括宙斯在内的众神都要服从命运,冥冥之中都是一种定数和命运。在西方神话中人、神的区别很小,明显的区别在于神比人高大、有力,具有不死之身,在道德方面和人没有区别,赫拉嫉妒、宙斯荒淫无度。神、人都被某种命运控制,例如宙斯、乌拉诺斯这些神,什么时候被推翻、被杀死,他们自身并不知道,这里面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控制。在希腊悲剧中,命运是主宰,它不仅是高悬在凡人和英雄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是宙斯、乌拉诺斯等神也是无可奈何。终极的命运就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命运,由于在希腊神话中尚未采取概念的形式,仍然处于一种朦胧的意象,作为超越有限性和特殊性的最高统一,这种普遍性的最高统一体建立于形象思维。因为希腊神话时期没有抽象思维。黑格尔在其《哲学史》中提到过这些内容,后来这些东西从希腊神话被抽象出来,过渡到毕达哥拉斯的数,巴穆雷的存在,到柏拉图的理念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基本上都是一脉相承的。
    通过两种文化特征的对比,可以发现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北大的老教授张世英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主客二分。实际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天人未分,本身没有分开,就谈不上合。庞朴在《中国思想史》中认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一分为二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分为三式的。也就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分为两端的,是由一端向另一端的过渡。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是由一端到另一端,而是抓住两端向中间回溯。庞朴在道和器之间发现了象,他说,象不在形之上也不在形之下,它可以是道和意的具象,也可以是物的抽象。侯维勇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曾分析理气的问题。理气就是所获物和支配权的合一体,人格的物化转变为物化的人格。过去很少有人把理气的意义指出来,理气是周氏士族专制的成文法,后来争夺理气和争夺政权一样。道就是藏于理气之中,没有什么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反对道气两分的思维方式。所以,美学中意象能体现出这种思维方式。庞朴认为道、气、象或者意、像、物这种思维方式是诗歌这种形象思维活的灵魂,其实,所有艺术都是如此。审美境界就是这种道气不分的象的境界。中国美学为了强调审美境界同物理世界的区别,往往强调象中的意和意境。道、象、气到底是追寻一种什么样的路径?
    (此处录音出现了问题)由于种种原因,立场不坚定的话,可能就会守不住“道”。可是如果能够守住道了,也不会灵活变通,也不行。“权”就是灵活变通。“权衡”,“权”就是秤砣的意思,“衡”就是秤杆的意思。“权衡”就是挪动秤砣来保持平衡。这个东西是变化不定的,没有一个终点。所以这个“礼”不能当做僵化的规范。中国人不太喜欢一些比较没有法章性的东西,必须要有一个很抽象的很僵的东西立在那限制他。常常要去权衡去体验去灵活的运用这些东西。引用孔子的话就是: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度衡”。这个“度”很重要。“度”就是要你把握分数、把握火候。它往往强调很多东西。庄子里讲过一个故事,是齐桓公当时在堂上看书,有个做车轮子的人问齐桓公:“大王你看的是什么书?”齐桓公回答:“看圣贤的书。”这人又问:“这圣贤死了没有?”齐桓公说:“死了。”他又说:“那你看的是糟粕。”齐桓公听了就火了:“寡人读书,制作车轮的人怎么敢妄加评议呢!有什么道理说出来那还可以原谅,没有道理可说那就得处死。”这个人说:“我用我所从事的工作观察到这个道理。砍削车轮,动作慢了松缓而不坚固,动作快了涩滞而不入木。不慢不快,手上顺利而且应合于心,口里虽然不能言说,却有技巧存在其间。我不能用来使我的儿子明白其中的奥妙,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儿接受这一奥妙的技巧,所以我活了七十岁如今老子还在砍削车轮。古时候的人跟他们不可言传的道理一块儿死亡了,那么国君所读的书,正是古人的糟粕啊!” 我不能传我儿子,我儿子也学不会这个东西。这必须要通过悟。这个东西没法教。所以禅宗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还有孟子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但只是执着一个终点一个端点的话还是不行。所以说还是要善于变化。 “中”或“相”不是中间的一个环节,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不断幻化生成的过程当中,它是时时变动的。它是审美经验中的一个显著特征。这跟思维方式很有关系,而且我觉得这个思维方式还跟文字有关。
    中国字是象形字、方块字,西方文字是拼音文字。西方文字你根本看不出它的意义是什么,所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比较发达一些。因为中国文字属于象形文字,讲究书画同源。以前写字都是画图,画个什么东西像什么,然后慢慢的经过抽象经过演变成为现在的文字。看到这个文字能够望文生义,能够想象出这个东西。
    语言强调逻辑规范,它有自己固定的规律,有自己的独立的规律。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所以它能望文生义。中国人的直觉力和想象力特别发达,西方人比较擅长抽象思维、思辨思维,我觉得这个跟文字有关系。西方人比较抽象,比较向两端回溯,从上到下,一往无前,表现为一种本质主义。不管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基本上是对立两端。就像尼采说的日神精神,基本是两端。两端的冲突一直保持一种张力。我们中国从两端向中间回溯。从这就可以看出西方文化的特点,它强调一种本质主义。这个本质和现象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就是本质的是独一无二,不变不动,不生不灭;而现象总是在运动变化之中,转瞬即逝。
    本体论和现象论这是一种二者分裂的理论。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这种本质可以是形而上的,也可以是形而下的,可以是科学的,也可以是盲目的。西方人强调本体,那么什么是本体呢?就是追寻最根本的东西,一旦追问到这个东西,就会独立出来。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批判,一个是改造。一旦抽象出来之后,它作为一种标准,就会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也就是合乎标准的话就完满。但是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合乎标准的。所以知识分子就以这种标准为主体批判现实。所以现代哲学家一直在攻击这种方式。其实从古希腊到后来的经验主义,到现在的后现代主义,一直在批判形而上,好像是不太启发这个主体的东西。但是批判这个东西是带有转向的。形而上后来转变为理性,一直到后来的非理性思潮泛滥。但是仔细会发现,结构主义,比如佛洛依德的结构生成无意识,还有海德格尔的存在,这些东西还是比较神秘的。这个结构的东西更像是上帝的影子。西方人把上帝从前门赶出去以后,上帝又从后门化妆进入。其实,整个的价值方式和思维结构还是没有发生改变。有人在一本书中写道,“在我看来,本体作为一种追捧数学的意象性追求,作为一种对人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终极关怀,它可能达到的目的并不是它所追求的方面。”主体论主要的作用并不在于它能达到某种东西,其实它永远都达不到,它永远都是比较超越的东西。它一旦抽象出这个东西之后,它就作为批判最主要的东西。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改造的作用。人不可能生活在一个没有信仰的环境。他需要信仰,需要灵魂的升华,需要物质来生存,对人类来说,天国理想的真正含义并不在于它最终是否会奇迹般的在大地上实现,而在于它对人类精神的改造作用。其实,天国理想实际上是人们一种更美好的生活期盼。只是由于有了它,生活就获得了自我超越的精神动力,人们正是在追求它的过程中,走出了原始的蒙昧状态。本体论也好,形而上也好,它们的作用都包含改造和批判。但是这种思维方式是如何产生的呢?我觉得,首先思维方式是一种文化中的上层建筑,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这样一种理念,一开始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造。有两方面,依旧是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融合,还有就是对待生命的态度以及对待人生的意义。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点。
    中国文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农耕文明,中国人其实就是农民。农民的基本特点就是跟土地保持血肉联系,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地方,不离开土地。这就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特征,就是以血缘家族群居的方式来过日子。血缘就是一种标准,基本上整个农村就是一个姓氏,辈份排得特别清楚,亲疏远近分得非常清楚。我们的中国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血缘文化,血缘文化所弘扬的文化秩序就是按照辈分来排列。血缘文化其实也是亲情文化,所以情感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东西。这种亲情实际上就是一种血缘关系。在中国,美学强调情感。人情社会中,情理法,情最高,理次之。所以在中国施行宪令很是尴尬。中国人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家庭,它是排外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西方文化不一样,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古希腊由于地域限制,基本上是靠交换来满足自身需求。交换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契约,所以这是一种契约文明。人跟人,甚至是人跟神,基本上是一种契约关系,就是无条件服从,契约社会里,每个签约者必须是独立的个人,也就是交易时,交换双方必须是独立的行为个体。
    廖老师:打断一下,可不可以简短的概括一下你的内容,比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
    曹元甲:中国文化整体来说就是一种世俗性特别强的东西,而且是比较直观,思辨能力不强,具有粘连性;其次还比较务实。造成这种思维方式最主要的原因有三点,一就是生产方式,古希腊社会就很早的就摆脱血缘关系这一标准,进入了私有制。维系整个社会的一个纽带就是契约。所谓契约就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共同创造出一个东西来约束每个人,也就是法。西方是法为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凌驾于法之上。而我们中国就是靠血缘,也就是辈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中国君、臣,国、家都是一体的,强调的都是一种辈分关系。所以就是思辨的思维方式不强。
    廖老师:曹元甲说了中国思维方式有三个特点,一是感性直观,二是不重思辨,三是粘连性。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我们认为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怎样的。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刚所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感性直观,不注重理性思辨,这从何说起呢?
    曹元甲:人类社会的第一步是人从自然中出来,第二步是个人从群体中出来,只有独立出来才具有一种超越性。如儒家中人跟社会的关系,在群体中其乐融融。道家是让人融入到自然。
    廖老师:大家可以想一个问题:中国是不是有我们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呢?比如说,现在我们老是拿中国思维方式与西方作对比。其实西方思维方式也分很多种,比如说英国思维方式、法国思维方式、美国思维方式都不一样,那中国的思维方式与日本的思维方式差别大吗?如果有差别,那么差别在哪里呢?如中国人重感性直观,但是西方也有这一特性。
    曹元甲:刚才说到的西方经验主义,这要与中国和美国的实用主义相区别开来。看起来表面上更强调经验,强调现实,但我觉得差异大于相同,因为根本上来说,经验主义更侧重于方法论而言,但我们的经验更侧重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毕竟西方文化是经过基督教洗礼的,以独立的个人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是以一种方法来存在的。
    郑玉: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差别,大家都知道中医重整体。其实不管中医西医,对于同一件事的态度里面能明显看出中西差别。以中医来代表中国的话,中医注重人体,病症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这并不能说中医就没有抽象的东西。再举一个中国思维与西方思维的例子。刚说到的天人合一,西方是主客二分,天人合一是抓住两端向中间回送,这是一种直线的关系。但我觉得这更多是一种回环的关系。中国有一句名话:“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用你刚才的道、气、象三者而言的话就是,“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就是一个“气”,经由这么一个具体的物象来观察,“道”就是“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从中已经悟到了,不仅仅是第一境界了,而是已经悟道了。把“气”作为“象”的一瞬间,那么我才能得到这个“道”。这更多的是一种直觉的把握。这跟西方二元对立的这样一种主客二分始终对立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而且也不能说这是一条直线,只能说这是一种循环往复的东西。还有刚说到中国的文字,有学者说过:现在的文学没有以前发达,是因为以前的文学具有很多模糊性,比如一个字可以对应好几层意思,可以让你进行无限的联想,这是流动的气。中国也有抽象的东西,只不过需要你用联想去达到。还有你刚说到,“西方的接力赛事滚雪球式”、“中国的接力赛事滚雪球式”,这其实挺新颖的。我最近看了一本费孝通的《六上瑶山》,里面提到民族的概念,什么叫“民族”。中国都是吸收古老的游牧民族,不像西方斗争中吸收民族。举例,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中国的文化讲究平和、调和,那种香醇的感觉。但西方追求刺激。功能主义里面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为了顺应人们的需要,另一种恰恰相反,“社会需要为了维持结构的完整以维持群体的生存作用,必须解决其内部新陈代谢的问题而规定下来的等等一系列制度”。我就在想,是不是因为西方游牧民族追求刺激,使人们性格上追求好斗,引起社会契约和社会制度必要要去抑制它的这种好斗倾向。为了种族延续,必须要制定一定的契约跟法律来延续种族的命运,所以他们很注重“节制”。我又联想到,他们很注重私人和空间感,是不是因为性格中的好斗和直率奔放使得他们需要保持距离,保持空间独立。相对西方,中国是农耕文明,性格平和,外部环境的安然使得他们生活倾向于一种引导和理智。关于民族,《六上瑶山》中提到,大瑶山里面的都统称为瑶族,但又分为五个部,但后来经过讨论,还是统一归为瑶族。你刚说的“滚雪球式”是没有断裂的,大体上是对的,但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并不是说西方有斗争,中国就没有斗争,只不过是因为中国倾向于一种平和,一种引导,在比较宽和的环境中进行斗争,并不激烈。总体上可以说是“滚雪球式”,但从具体的事物上来分析的话其实非常复杂,就仅仅是大瑶山里面的一个瑶族,就可以分为三种语言或者是好几个部族。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社会意识,形成共同的民族。所以我们还是要更深的触探,更多的深入。
    曹元甲:中国人有是有抽象思维,但我是从整体来说,比如中国哲学中气这个范畴特别重要,但是对西方来说,泰勒时是水,后来是气,但慢慢的就脱离了气。中西最主要的东西,比如《易传》里面的道,这并不是一种非常纯粹的逻辑思维,也不是宗教。中国传统文化根本就开不出科学的花朵,没有宗教信仰。中国也有宗教,也有迷信,但是这个东西纯粹是很感性的,全是为了功利,并没有绝对的宗教。黑格尔把宗教分成低级宗教和高级宗教,自然宗教和阶级宗教。基督教就是纯粹宗教,它那种就是灵魂跟肉体分开的,但中国就没有这种。西方没有“学以致知”这个东西,因为学习的目的纯粹就是喜欢,无功利的。从古代的哲学家就可以看出。赫拉克立特放弃王位,就是为了研究哲学,最后饿死在牛栏里面。这就是纯粹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求知而求知。我们古代就没有?
    郑玉:我们中国也有啊,像庄子。
    曹元甲:庄子那是,但是冯友兰说的:“道家的主要哲学目的就是避害求生”。避害求生本身就是目的。导致这种思维方式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中西对于生命的态度问题。中国人对活着的意义就是或者本身。西方人是为了获得更好,主要是指灵魂方面,很重要的是基督教对于文化的塑造,基督教是一种超越。中国也有超越,但是西方的超越是超越人的有限性,它觉得人是有限的,生命是有限的。中国的超越主要就是专指道德方面的高尚之类的,最终成为圣人,但终归还是人。基督教强调要做神。基督教人是恶的,是有限的,它的超越是在灵魂方面,要把灵魂直接脱离肉体,有一个自己的终极目的。但是我们中国没有。老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当然中国也有神,但它是一种神教。信则有,不信则无。庄子主张无知无欲、无欲无求。有知识人就会敏感,一敏感就会痛苦,所以他不要知识,让人混混沌沌。
郑玉:人类学和社会学要求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下理解人类的文化现象。如果在误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情况下,拿中国和西方比这是不可取的。
    景老师:我觉得你误解了主讲人。他是说西方人纯粹是为了求知,而中国的求知带有很强的功利性。
    郑玉:主讲人刚才没有准确理解老子的那一段引文。其实引文实质上是说道家在修炼心境上的体现,不是像你说的要把人变成石头。
    曹元甲: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我是说学习的根本动力不在于求知,而是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即书中自有黄金屋,自有颜如玉。我们把标准放在外界,而不是求知当中,求知成了敲门砖,垫脚石,所以我们永远出不了大师。
    田坤:咱们现在需要弄清楚几个概念,界定题目中的所涉及的一些标准。首先是“中国”的概念范畴,曹元甲主要是参照西方,那么,“西方”是什么的概念?西欧、东欧等地理概念?或者基督教国家?第二、“传统”这个词是郑明加进去的,但我觉得加的挺好。因为要和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作比较,我们就不能拿现代的思维方式作为参照系。第三、思维方式是什么?中途休息时有同学问我,思维是什么,我被问住了,只是笼统地说,是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我们并没有弄明白。这三个概念都没界定,却要在中西两大文明作一对比,这是难以有结果的。我们要话题缩小一些,需要主讲人确定一些讨论的标准。
    曹元甲:“中国”和“西方”我是从文化意义上并不是从地理概念上划分的。如以色列,东方国家,却是西方文化;再如俄罗斯,地理上横跨东西方,和西方文化不大一样。俄罗斯的基督教,历史上曾成几个派别如天主教和东正教,这个国家的文化就不大好界定。
    田坤:俄罗斯不属于你界定的西方文化国家,很接近东方的民族,但至少从宗教层面可以看成一个基督教国家。
    曹元甲:可以这么说。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对文化的塑造作用非常大。汤因比曾把基督教比喻为蛹,西方文化就是从这个蛹里产生的。弥尔顿也说基督教就是文化。如果没有基督教,只有希腊和罗马文明,也许就不可能形成西方现在的文明。
    田坤:那么,是否可以说“西方”是以希腊文明为远古以基督教文明为中古延续到现代国家的一个概念。第二问题,我们说“传统”,那么西方的文明是什么时候进入现代的?
    曹元甲:传统并不是指死去的东西,传统,其实在现在还活着;在现在有影响力才叫传统,如果死了,就不是传统。郑明加这个“传统”更准确一些,其实不加也没关系,因为现代思维方式和古代没有太大区别。毕竟思维方式属于上层建筑,远离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田坤:我提这个问题是防止避免拿西方现代的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作比较。中国现在有没有现代的思维方式?我们现在得思维方式是传统的还是现代呢?这个问题还需要讨论。
    曹元甲:我是从整个文明的历程来看的。当然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肯定不同,基督教文明又不同于前两者。我是说文明历程中的一以贯之的东西没有变化,这才是最核心的东西。
    郑明:我们现在还把话题引到思维方式上去。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我们是否可以说人类的思维方式也有着和儿童类似的发展历程呢?在远古时代,人类思维思维可能和儿童的一样,非常模糊,什么也分不清,是一种直观、直觉的思维,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经验的思维,再后来根据经验、感悟积淀,逐渐具有概念、抽象的思维。也就是说人类的思维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如果我们忽略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人类的思维可能和个人的思维有相似之处。如果我们承认东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按照主讲人的思路,这种差异是存在的;把思维方式看成“转换器”,能够把世界现象转换为人类文化,那么我们作一比较,这两种思维方式转换生成的文化,哪一种更优越一些?
    郑玉:我觉得文化没有优劣之分,而是要看文化是否符合一个民族的发展实际。
    郑明:我是跳出人类这个范畴来说优劣的。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生态环境的问题每个民族都要面对;而文化则会决定我们对待地球环境的态度和方式。
田坤:郑明说的前一部分和题目有很大关系,但后面又引向了文化。你说小孩的思维范式从简单到复杂,进而扩大到人类,那么,文明是否也是一个简单文明到重逻辑文明的过程呢?中国的文明是没有进化到哪一步还是一定就进化不到呢?文化优劣的问题是讨论不出来的,可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郑玉:我觉得你这个先置的模式有问题。刚才说中医和西医是两条不同的路,可能是平行的路,不会交叉。如果像你刚才说的,则是把它们看成一条路上了。你说的能不能成立,还是个问题。
田坤:从刚才我们的争论中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冲突,思维方式是解决这种冲突的路径。
    曹元甲:一旦不同的文明发生冲突,人们就会反思,通过反思,才更清楚自身文明的特征是什么。西方文明是比较务虚的即不实用的,如本体论、形而上、宗教等。而我们中国很早就走上了实用理性的道路,如李泽厚所说,把理性用于实用这方面。所以中国文化很早熟,如同一个生下来就是小老头一样的人,其聪明的程度用钱钟书的话说是流毒无穷,我们也为这种聪明付出了很大代价。所以,中国的文明一开始非常发达,打个比方,就是西方人在磨刀的时候,我们已经走到了前头,在唐代,中国文明特别发达。但西方文明追求本体论形而上等纯理论的东西,它积累到一定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民主科学,变得强大起来,把我们打败。我们开始反思,发现自身的文化缺少很多东西,除了民主和科学,更缺少自由和理性。
    廖老师:我个人习惯从具体的现象去看思维方式。继续以中西医的思路来说。中医是以整体全面感性直观的方面着手。西医则是一种解剖分析的方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可能和西方是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
    聂老师:实际上,无论是中国的思维方式还是西方的思维方式,都在发展。你试图把西方思维方式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归结到某些性质上。其实,什么是西方的思维方式,什么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这都是讨论不出来的。另外,中国这个概念是指汉民族的思维方式,还是多民族统一的思维方式,这个也没有弄清楚。同时,你自己在考虑这个问题时,是什么思维方式?刚才有同学和你的思维就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和你的有别。你是以西方文化为参照,这种中西比较的方法用法很普遍,能够得出很好吸引人的观点,比如你刚才说的中国人比较务实,西方人务虚;中国人注重形象思维,西方人注重抽象思维。但是这种比较,不能囊括全部,可能会遮蔽很多东西。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中西比较的框架去发现一些问题,然后又尽量打破这个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够发现更多的隐藏在这个框架里的东西。如果我们把问题纳入到某种类型化的框架中,可能就会忽略了一些具体的情境。我们要注意比较的方法,为什么去比较?如何比较?我们在考虑问题时,要懂得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打破我们自己的一些盲点。
    曹元甲:我选择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系的原因是它与我们文化的差异性很大,而且是一种强势文化,要把我们连根拔起。所以,必须要认识它。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分析它有哪些地方不足。中国文化在古代的农业社会发展很好,但到了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一冲击,它就不适合这个社会环境了。所以需要反省和改进。
    郑玉:我们应该全面而中肯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过于偏激。
    景老师:我个人认为他以西方文化作为参照,是很好的做法。离开了参照物,是很难认识自身的。他也没有贬低中国文化,抬高西方文化,只是在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认清自己的文化。
聂老师:中国说的阴阳和西方说的结构主义都讲对立、一正一反,中西的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
    曹元甲:中西方都讲辩证法。西方人所说的辩证法,一开始是指两个人对话,一问一答,最后得出或者根本得不出结论。辩证法的集大成者是黑格尔,他所说的辩证法和中国所说的矛盾根本不是一回事。中国人讲阴阳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冲突,而黑格尔的《逻辑学》讲存在,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自我否定,从一端走向自己的对立面。西方文化之所以出现断裂,有一点是因为它是自我否定的,从批判到超越,然后再批判再超越。中国文化讲求中庸、和谐,所以很稳定,没有断裂。
    聂老师:这种自否定不也是螺旋式上升吗?它不是和吗?
    曹元甲:西方也讲和,但主要讲冲突和对立。黑格尔哲学里面主要讲差异、对立、矛盾,这三个概念是不同的。有任何一点不同都叫差异;黑与白就是对立;矛盾是指所有不是白的东西都和白是矛盾的。我们说的矛盾和黑格尔说的矛盾是不同的。
    聂老师:我觉得天人合一的本质是分的,不是你说的没有分开。如果不分的话,天与人、道和气为何用两个词表示?人们为什么要把阴气和阳气分开?我认为中国传统所说的一些概念范畴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比如阴气和阳气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呈现出不同的东西,它们之间是相对的。
    曹元甲:它变化的原因就是没有超越性,一直在相对性里转圈。比如一个人在父亲面前是阴,而在妻子面前又是阳,在不同的环境中他的身份是变化的。而在西方,人就是独立的个人,在上帝面前或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不变的。中国虽然也讲超越,但是这种超越,总是一上去就下来。比如禅宗就是这样,即追求精神境界的超越,又不放弃现世的生活。
郑玉:禅宗其实是想在世俗的生活中磨练和体悟道的存在,不是既不想放弃精神的超越也不想放弃现世的生活。
    曹元甲:所以我说这个道没有过滤掉感性的、现实的东西,还是不具备超越性的特征。气也如此,理在气中。朱熹就说,理气之间,几乎无界。
郑玉:其实这就涉及到思维方式了,思维方式不是像西方那样表达出来,而是一种直接体悟的方式,从现实世俗中,感悟道的存在,即言行举止间,须臾不离道也。这种道又是不可言说的。
    曹元甲:你刚才说到中医,它其实强调一种很模糊的东西,它不可教,不可传授。而科学则力求把神秘莫测的东西给分析解释出来,追求一种准确性。这样便可用语言表达出来,以便后人学习掌握。所以西方的科学一代比一代发达,而我们传统的很多科学技术则失传了。
    郑玉:你只说到了一部分,中国也有中医世家的传统,只是它的传授方式不同于西方科学的传播。这也是思维方式的差异。
    郑明:时间延长了一个小时,大家的讨论交流很富有思想的闪光点,但这是话题很庞大,像聂老师说的,我们很难讨论出大家满意的结果。如果大家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我们可以在以后的时间继续讨论。(此次沙龙主讲人准备的讲稿内容量比较大,由于时间的限制,主讲人并没有完全展开讲述)
Copyright © tyc1286太阳成集团(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桂林市育才路15号 网站:www.shhy029.com
书记信箱:sj_gxnuwxy@163.com 院长信箱:yz_gxnuwxy@163.com 院纪委信箱:wxyjjjch@163.com
版权所有:tyc1286太阳成集团 (桂ICP备05000954号-1,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60号)